读经楼
作家章伟的博客
读经楼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书评 > 正文

鉴往知来:《资治通鉴》中的历史智慧与治世之道​

司马光主编的《资治通鉴》,绝非一部简单的 “历史编年”,而是一部贯穿千年的 “治国理政教科书”。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 403 年)三家分晋开篇,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959 年)征淮南收尾,这部横跨 16 朝、294 卷的鸿篇巨制,以 “鉴前世之兴衰,考当今之得失” 为初心,将历代帝王的决策、贤臣的谋略、乱世的教训凝练成文字,让后世者能在历史的褶皱中,读懂 “何为治、何为乱”“何为兴、何为亡”。它的魅力,不在于堆砌史料,而在于司马光及其助手(刘攽、刘恕、范祖禹)以 “臣光曰” 的史论为刃,剖开历史事件的表象,直抵制度、人性与治理的本质。下文将沿循 “编纂背景 – 内容脉络 – 经典金句 – 精读 – 当代启示” 的脉络,解锁这部 “帝王之书” 如何成为跨越千年的智慧灯塔。​

一、编纂背景与核心定位

《资治通鉴》的编纂始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(1066 年),完成于神宗元丰七年(1084 年),历时 19 年。彼时北宋内有冗官冗兵之弊,外有辽、西夏之患,司马光深感 “治乱之源,古今一也”,遂立志编纂一部 “删削冗长,举撮机要” 的通史,为帝王提供 “鉴于往事,有资于治道” 的镜鉴。神宗即位后,赐名 “资治通鉴”,并亲自作序。编纂团队以司马光为核心,刘攽负责汉史、刘恕负责魏晋南北朝史、范祖禹负责唐史,四人分工明确,又反复研讨,考证史料达 322 种,仅《通鉴考异》就收录鉴别史料的笔记 30 卷,足见其严谨。与《史记》的 “纪传体” 不同,《资治通鉴》采用 “编年体”,以时间为轴串联事件,更易展现历史发展的因果链条,凸显 “时序” 与 “变革” 的关联。​

二、内容脉络与核心板块

《资治通鉴》以时间为线,可分为四大核心板块:一是 “战国秦汉篇”(周威烈王至汉献帝,约 403 年 – 220 年),聚焦 “礼崩乐坏” 到 “大一统” 的转型,重点记载商鞅变法、楚汉相争、汉武帝集权等关键事件,探讨 “制度变革与国家强盛” 的关系;二是 “魏晋南北朝篇”(魏文帝至隋文帝,220 年 – 589 年),直面 “分裂与融合” 的乱世,详写三国鼎立、五胡乱华、孝文帝改革,剖析 “民族融合与文化传承” 的困境;三是 “隋唐篇”(隋文帝至唐哀帝,589 年 – 907 年),展现 “盛世与衰亡” 的转折,从贞观之治、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、藩镇割据,深挖 “吏治、民生与国运” 的关联;四是 “五代篇”(后梁至后周,907 年 – 959 年),记录 “乱世中的秩序微光”,聚焦后周世宗改革,暗示 “重民生、整吏治者可兴邦” 的规律。全书每记一事,必载关键决策与各方言论,辅以 “臣光曰” 点评,形成 “叙事 – 史料 – 评论” 三位一体的体例。​

三、金句摘录

  1. “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,礼莫大于分,分莫大于名。”(开篇 “臣光曰”)—— 点出全书核心价值观:“礼” 是治国根基,“名分” 是社会秩序的核心,解释为何以 “三家分晋” 开篇(周王承认三家为诸侯,破坏 “礼” 与 “名分”)。​
  1. “治世以大德,不以小惠。”(卷二十二,汉武帝轮台罪己诏后评)—— 批判 “小恩小惠笼络民心” 的短视,强调 “大德”(制度、民生、长远规划)才是治世根本,为后世治国提供方向。​
  1. 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”(卷一百九十二,唐太宗问魏徵治国之道)—— 魏徵对太宗的谏言,成为千古治国名言,凸显 “广纳谏言” 对帝王决策的重要性,至今仍是团队管理的智慧。​
  1. “天下之患,最不可为者,名为治平无事,而其实有不测之忧。”(卷一百三十五,南齐武帝后期评)—— 警示 “治世中的危机”,强调居安思危,打破 “太平无患” 的麻痹思维,对后世王朝兴亡有预判意义。​
  1. “国虽大,好战必亡;天下虽平,忘战必危。”(卷十七,汉武帝征伐匈奴后引《司马法》评)—— 平衡 “战” 与 “和” 的关系,既反对穷兵黩武,也反对放松军备,体现辩证的治国思维。​
  1. “赏不以劝善,罚不以惩恶,而望邪正不惑,其可得乎?”(卷二十三,汉武帝后期吏治混乱评)—— 强调 “赏罚分明” 是吏治核心,若奖惩失当,必致官员懈怠、社会失序,直指治理的关键环节。​
  1. “夫道者,万世不易;法者,一时之宜。”(卷一百八十七,唐高祖定制度时评)—— 区分 “道”(根本原则,如民生为本)与 “法”(具体制度),强调制度可变,但根本原则需坚守,为改革提供理论依据。​
  1. “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。”(卷三十五,汉宣帝重视农桑时引《左传》)—— 凸显 “重农” 与 “民生” 的关联,指出百姓勤劳是国家富足的基础,是历代治世的共同实践。​
  1. “君子之爱人也以德,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。”(卷三十,汉元帝宠信宦官评)—— 批判 “姑息纵容” 的溺爱,强调 “以德爱人”(规谏、引导、立规矩)才是真正的关爱,适用于君臣、上下级关系。​
  1. 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(卷一百一十九,引《史记》评东晋门阀争斗)—— 点出 “利益” 是历史事件的重要动因,提醒治国者需正视利益诉求,合理分配资源以减少冲突。​
  1. “任人当才,为政大体;与之共理,无出此途。”(卷一百四十八,北魏孝文帝选官时评)—— 强调 “任人唯贤” 是治国关键,若官员无才或不称职,再好的制度也无法落地,直指吏治核心痛点。​
  1. “凡人之情,穷则思变,困则求通。”(卷二百二十六,唐德宗时藩镇割据评)—— 理解 “变革的动因”,百姓或官员在困境中必求改变,治国者需顺应民情,主动改革以化解危机。​
  1. “居高位者易骄,处佚乐者易侈。”(卷二十一,汉武帝前期励精图治后评)—— 警示 “权力与安逸的腐蚀”,高位者需戒骄戒侈,保持清醒,否则必致衰败,是对帝王与权贵的告诫。​
  1. “法者,天下之公器;变者,天下之公理也。”(卷二百二十七,唐德宗改革税制时评)—— 承认 “制度需随时代变革”,但变革需坚守 “公”(公平、公正),反对因循守旧或盲目变法。​
  1. “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。”(卷九十二,西晋灭亡后评)—— 提炼王朝兴亡的核心规律,民心向背是国运根本,无论制度如何,忽视民生必致失国,为后世执政者敲响警钟。​
  1. “智者因危而建安,明者矫失而成德。”(卷一百零四,前秦苻坚淝水之战后评)—— 强调 “危机中的转机”,智慧者能在危难中建立安稳,明达者能纠正过错成就美德,鼓励直面失误、主动改进。​
  1. “言路通,则下情达;下情达,则国无壅蔽之患。”(卷一百八十六,唐高祖广开言路时评)—— 凸显 “言路畅通” 的重要性,若谏言被堵,君主必受蒙蔽,国家必生隐患,是治理透明化的早期智慧。​
  1. “夫欲盛则费广,费广则赋重,赋重则民愁,民愁则国危,国危则君丧矣。”(卷十九,汉武帝挥霍无度时评)—— 梳理 “欲望 – 费用 – 赋税 – 民生 – 国运” 的连锁反应,警示君主需克制欲望,轻徭薄赋,否则必致恶性循环。​
  1. “天下之政,非贤不理;天下之业,非贤不成。”(卷一百七十三,北周武帝选贤任能时评)—— 再次强调 “贤才” 的重要性,治理国家、成就事业均需依赖贤能,否定 “个人独断” 的治理模式。​
  1. “鉴前世之兴衰,考当今之得失,嘉善矜恶,取是舍非。”(神宗序)—— 点明《资治通鉴》的编纂目的,不是为了记史而记史,而是为了 “以史为鉴”,从历史中学习优劣、取舍是非,是全书的灵魂。​

四、精读:在历史叙事中读懂 “治世之道” 的本质​

《资治通鉴》最震撼人心的,不是它记载了 1362 年的历史,而是它用 “编年体” 的严谨与 “臣光曰” 的深刻,将散落的历史事件串联成 “可借鉴的规律”。它从不直接说教 “该如何治国”,而是通过具体的人物、决策与结果,让读者自己品味 “何为对、何为错”—— 这种 “以史代论” 的智慧,让它超越了时代局限,成为贯通古今的治理教科书。​

开篇 “三家分晋” 的选择,就暗藏司马光的深意。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 403 年),周天子正式承认韩、赵、魏三家为诸侯,看似只是一次 “名分确认”,司马光却在 “臣光曰” 中痛斥此举:“夫三晋之列于诸侯,非三晋之坏礼,乃天子自坏之也。” 他认为,“礼” 是国家的 “纲纪”,“名分” 是社会的 “秩序根基”—— 天子作为 “礼” 的守护者,却主动破坏 “大夫不得为诸侯” 的规矩,相当于自毁治国根基,后世的战乱与失序,皆源于此。这种 “从细节看根本” 的视角,让《资治通鉴》从开篇就确立了 “制度与秩序” 的核心议题:治国者首先要守住 “根本原则”,若原则松动,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走向衰败。​

对 “盛世” 的刻画,《资治通鉴》也从不粉饰太平,而是深挖 “盛世背后的隐患”。以 “贞观之治” 为例,书中既记载唐太宗纳谏如流、轻徭薄赋的举措,也记录他晚年的变化:晚年的太宗不再像早年那样广听谏言,甚至因魏征死后毁其墓碑;对高丽的征伐,也耗费了大量民力。司马光在 “臣光曰” 中点评:“太宗文武之才,高出前古,盖三代以还,中国之盛未之有也。然其好尚功名,而不及礼乐,父子兄弟之间,惭德多矣。” 这种 “辩证看待盛世” 的态度,打破了 “盛世即完美” 的误区,提醒后世:即使在治世,君主也需警惕 “骄傲自满”“忽视隐患”,否则盛世转瞬即逝。这种视角,对今天看待 “发展中的问题” 仍有启示 —— 没有永远的太平,只有永远的警醒。​

而对 “乱世” 的记载,《资治通鉴》更注重挖掘 “危机中的转机” 与 “失败中的教训”。以安史之乱为例,书中不仅详写安禄山叛乱的过程,更重点记载郭子仪、李光弼的平叛策略,以及唐肃宗在战乱中如何重建吏治、安抚民生。司马光特别收录了肃宗与李泌的对话:“夫理乱之本,系于人心;人心和则乱可治,人心离则治难成。” 这句话点出乱世中的核心 —— 无论局势多混乱,只要守住 “民心”,重视民生,就能逐步重建秩序。同时,书中也批判了唐肃宗后期宠信宦官、猜忌功臣的失误,指出 “宦官专权” 是唐朝后期衰败的重要原因。这种 “既记成功经验,也录失败教训” 的平衡,让《资治通鉴》的 “鉴” 更具实用性 —— 读者既能学到 “如何应对危机”,也能避免 “重蹈覆辙”。​

“臣光曰” 作为全书的 “灵魂评论”,更是将历史智慧推向深处。不同于其他史论的 “就事论事”,“臣光曰” 往往从具体事件上升到 “普遍规律”。例如,在评价汉武帝轮台罪己诏时,司马光没有只赞 “武帝知错能改”,而是进一步提出 “治世以大德,不以小惠”—— 指出汉武帝前期的失误,在于 “以小惠(如临时赈灾)笼络民心,却忽视大德(如轻徭薄赋、稳定制度)”,后期的罪己诏,本质是回归 “大德” 的治理。这种 “从事件到规律” 的提炼,让《资治通鉴》的价值远超 “历史记录”,成为一套可迁移、可应用的 “治理方法论”。​

更难得的是,《资治通鉴》对 “人性” 的刻画始终保持客观。它不将帝王神化,也不将奸臣妖魔化 —— 汉高祖既有 “豁达大度” 的优点,也有 “猜忌功臣” 的缺点;唐太宗既有 “纳谏如流” 的贤明,也有 “晚年骄奢” 的失误;安禄山既有 “骁勇善战” 的能力,也有 “野心勃勃” 的贪婪。这种 “人无完人” 的客观视角,让读者明白:历史的走向,往往不是 “好人与坏人的对抗”,而是 “人性的优点与缺点在制度中的博弈”—— 好的制度能抑制人性的恶,放大人性的善;坏的制度则相反。这种 “制度与人性” 的辩证思考,正是《资治通鉴》最深刻的智慧之一。​

五、《资治通鉴》的当代启示​

在今天,《资治通鉴》早已不是 “帝王专属的教科书”,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从中汲取智慧的 “人生指南”。它关于 “制度与秩序” 的思考,可应用于企业管理 —— 好的团队需要 “明确的规则(礼)” 与 “清晰的职责(名分)”,否则必致混乱;它关于 “居安思危” 的警示,可提醒个人 —— 即使生活平顺,也需警惕 “安逸带来的懈怠”,保持学习与进步;它关于 “民心与民生” 的强调,可启示社会治理 —— 无论政策如何设计,“以人为本”“重视民生” 永远是根本。​

书中 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 的谏言,告诉我们在做决策时要广纳意见,避免 “一言堂”;“赏罚分明” 的原则,提醒我们在团队协作中要公平公正,才能凝聚人心;“治世以大德,不以小惠” 的智慧,教会我们看待问题要长远,避免 “短视的功利主义”。这些从历史中提炼的规律,穿越千年,依然适用于当下的生活、工作与社会。​

司马光在编纂《资治通鉴》时,曾说 “臣之精力,尽于此书”。这部耗尽他 19 年心血的著作,早已超越了 “史书” 的范畴,成为一座 “智慧的宝库”—— 它告诉我们,历史不是过去的 “故纸堆”,而是照亮未来的 “镜子”;“以史为鉴” 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一种 “从过去学习、为未来谋划” 的思维方式。​

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“鉴往知来” 的需求永远不会改变。读《资治通鉴》,不是为了记住某个历史事件的年份,而是为了在历史的智慧中,学会更清醒地看待当下、更从容地走向未来。这,正是这部千年典籍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。

相关推荐

鉴往知来:《资治通鉴》中的历史智慧与治世之道​:目前有 3 条评论

  1. 胡峰
    沙发
    胡峰:
    入选走心评论

    这篇书评最突出的优势,在于跳出 “史料罗列” 的浅层解读,深入挖掘 “编年体” 与 “臣光曰” 背后的治史智慧。比如分析编纂背景时,不仅提及司马光 “鉴前世之兴衰” 的初心,更详细拆解团队分工(刘攽掌汉史、刘恕掌魏晋南北朝史、范祖禹掌唐史)与《通鉴考异》的史料鉴别价值,让读者理解这部巨著 “严谨性” 的来源;解读内容脉络时,以 “战国秦汉 – 魏晋南北朝 – 隋唐 – 五代” 为框架,并非简单划分时段,而是紧扣 “制度变革”“民族融合”“盛世衰亡” 等核心议题,展现 “编年体” 以时间为轴串联因果的优势;尤其对 “臣光曰” 的解读,没有孤立分析史论,而是将其与具体历史事件(如汉武帝轮台罪己诏、唐太宗纳谏)结合,凸显 “叙事 – 史料 – 评论” 三位一体体例对 “以史鉴今” 的支撑作用。这种 “体例 – 逻辑 – 价值” 的递进解读,让《资治通鉴》不再是遥远的 “帝王之书”,而是可理解、可借鉴的治理智慧载体。

    2025-11-08 09:43 回复
  2. 秦书立
    板凳
    秦书立:
    入选走心评论

    这篇书评的可贵之处,在于没有将 “鉴往知来” 停留在历史语境中,而是通过精准的价值迁移,让千年史书智慧照进当下。比如解读 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” 时,不仅还原魏徵谏言的历史背景,更延伸至现代团队管理的 “避免一言堂”;分析 “赏罚分明” 原则时,从古代吏治延伸至当代职场的 “公平激励”;探讨 “治世以大德,不以小惠” 时,从汉武帝施政得失延伸至当下 “长远规划优于短期功利” 的发展理念。尤其在当代启示部分,书评没有空谈 “历史有用”,而是将《资治通鉴》的智慧具象化为 “企业管理需明确规则”“个人成长需居安思危”“社会治理需以人为本” 等可落地的认知,甚至针对 “发展中的问题”,借鉴书评中 “贞观之治亦有隐患” 的辩证视角,提醒读者以历史思维看待当下挑战。这种 “历史智慧 – 现实问题 – 解决方案” 的转化逻辑,让 “以史为鉴” 从口号变为可实践的思维工具。

    2025-11-08 09:44 回复
  3. 卢金科
    地板
    卢金科:
    入选走心评论

    作为一部学术性极强的史书,《资治通鉴》的书评易陷入 “过于晦涩” 或 “流于通俗” 的极端,而这篇书评却精准把握了平衡。在专业性上,它保留了 “编年体”“臣光曰”“《通鉴考异》” 等核心学术概念,准确引用 “天子之职莫大于礼”“国虽大,好战必亡” 等经典原文,并结合历史事件(如三家分晋、安史之乱)解读其深层意义,满足对历史有一定认知读者的需求;在可读性上,它摒弃了学术书评的生硬论述,采用 “问题导向” 的叙事方式 —— 以 “为何以三家分晋开篇”“盛世如何暗藏危机”“乱世怎样寻找转机” 等疑问串联内容,用 “历史褶皱”“治理教科书” 等生动比喻降低理解门槛,甚至在精读部分,通过 “司马光痛斥周王坏礼”“唐太宗晚年骄奢” 等细节描写,让历史人物从 “符号” 变为 “有血有肉的决策者”。这种 “专业不晦涩、通俗不浅薄” 的叙事,既尊重了《资治通鉴》的学术价值,又让普通读者能轻松进入历史语境,真正实现 “让经典走向大众” 的书评价值。

    2025-11-08 09:44 回复

发表评论

[点击取消回复]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gravatar

? razz sad evil !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???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