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经楼

作家章伟的博客
读经楼

日子拣拾着落叶 象你唇畔的一缕幽香 悄悄飘过 你的身影 象一条鱼 静静游过思念的小溪 在长长的眼眸里 吐一圈水泡    落色的旗袍 轻轻 轻轻 扫开回忆的窗口 斑驳的誓言 象你额角的一丝浅笑 虽然生动 终将老去    易安居士的瘦词 ...

我常常想起我的家乡,那是一个山清水秀、充满情趣的地方,我在那里度过了我快乐温馨的童年时光,那里有我对亲人的完整的记忆。     我的家三面环山,一面环水,小时候经历过水患,但是洪水到来以后,我们手里拎着竹篮子,在水田里可以很轻易地抓到无数的野生鱼 ...

托尔斯泰的《战争与和平》,从不是一部单纯的 “战争小说”,而是一幅横跨 19 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史诗画卷 —— 它以 1805 年至 1820 年的俄法战争为骨架,串联起鲍尔康斯基、罗斯托夫、别祖霍夫、库拉金四大家族的兴衰,却在刀光剑影与宫廷权谋之外,藏着对 “人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我” ...

莫言的《不被大风吹倒》,并非宏大叙事的小说,而是一部充满私语质感的散文随笔集。这部作品脱胎于他对青少年 “如何面对困境” 的真诚回应,没有华丽辞藻,没有复杂情节,只用童年记忆里的 “风”“书”“树” 等平凡意象,串联起普通人在逆境中的挣扎与坚守。书名 “不被大风吹倒”,既是对 ...

司马光主编的《资治通鉴》,绝非一部简单的 “历史编年”,而是一部贯穿千年的 “治国理政教科书”。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前 403 年)三家分晋开篇,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959 年)征淮南收尾,这部横跨 16 朝、294 卷的鸿篇巨制,以 “鉴前世之兴衰,考当今之得失” 为初心,将历代帝王的 ...

高瑞梓的《今日向长安》,并非聚焦盛唐历史的叙事,而是将镜头对准当代少年的 “长安梦”—— 这里的长安,不再是千年前的世界都会,而是少年们心中 “理想之地” 的象征:是热爱的汉服文化舞台,是渴望的艺术深造殿堂,是追寻自我价值的远方。这部青春成长题材作品的动人之处,在于它用细 ...

刘震云的《一句顶一万句》,写的从不是河南延津的乡土故事,而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 “精神困境”—— 全书绕来绕去的人名、颠来倒去的日子,核心就一件事:找个 “能说上话的人”。杨百顺从卖豆腐到杀猪,从河南跑到陕西,改名叫杨开拓;牛爱国从修鞋到开饭馆,从河北追到山东,最后蹲在 ...

欧文・斯通的《渴望风流》(又名《米开朗基罗传》)从未将米开朗基罗塑造成 “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神”,而是以细腻的文学笔触,为这位文艺复兴巨匠注入血肉 —— 他会因一块瑕疵石材暴怒,会为教皇的无理要求隐忍,会在家人的无休止索取中疲惫,却始终在石头的冰冷与颜料的厚重里,安放 ...

克莉丝汀・汉娜的《四面风》并非一部简单的历史言情小说,而是一面映照大萧条与二战时期美国社会的镜子 —— 它以女性主角埃莉诺的人生轨迹为线,串联起沙尘暴肆虐的平原、拥挤破败的移民营地、战火纷飞的欧洲前线,既书写了时代的苦难与残酷,更歌颂了普通人在绝境中对尊严、自由与爱 ...

长久以来,公元 1000 年被贴上 “欧洲黑暗时代” 的标签,成为历史叙事中的 “空白片段”。而罗伯特・巴罗的《公元 1000 年》,以全球视野为笔、多元史料为墨,撕碎了这一刻板印象 —— 它并非聚焦单一文明的兴衰,而是将欧洲、中国、伊斯兰世界、美洲、非洲的发展脉络编织成网,展现千年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