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培养高情商的孩子》解读

 4类常见的育儿方式,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类?

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,不同类型的家长们应对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。

第一种,忽视型家长。这一类家长最典型的特点是不把孩子的情绪放在心上,认为一切都是孩子小题大做。因此,在这种情况下,他们极有可能会语重心长地劝孩子:“你已经是个4岁的小男子汉了,犯不着为这一点小事哭鼻子。”

又或者会为了帮助孩子从这种消极的情绪里挣脱出来,用糖果、玩具等方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。

第二种,压抑型家长。这一类家长就没有这么和蔼可亲了,他们会因为孩子的不配合而责骂他,甚至用武力威胁道:“你再这么不听话,我就叫你爸揍你了!”

结果可想而知,在这种武力威胁的情况下,有些孩子可能就很委屈地停止了吵闹,但是,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,由于情绪长期受到压抑,一旦得到放纵机会的时候,更容易变得叛逆。

第三种,放任型家长。这一类家长当他们看到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,不是压制,而是不干涉。而且,他们还会在事后以补偿的心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。

如此一来,当孩子伤心时,他就会毫无节制地哭闹,而根本不会理会应该如何安慰自己,平复心情。一旦他生气,身边的人则很有可能会跟着遭殃。久而久之,一个不知道如何调节情绪、与人相处的熊孩子就养成了。

第四种,情绪管理训练型。这一类型的家长不仅会正视孩子的情绪,还会帮助孩子去标记情绪、表达情绪,并从情绪化的瞬间找到应对的方法。

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在学业上有更高的成就,身体更加健康,和同伴的关系也更加和谐。他们很少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。遇到痛苦经历时,他们能更快地恢复到良好的状态。

掌握1个基础,外加5个关键步骤,成为一个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。

“1个基础”指的就是共情。

举个例子,当看到孩子愤怒地跺脚时,你会感受到他的懊恼和怨气,而当他哈哈大笑时,你又会打从心底里为他高兴。这种能够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,就是我们所说的“共情”了。

有了这种共情能力,当你在与孩子交流时,孩子便能很自然地感受到你和他是站在同一战线上的。因此,他也会更愿意向你吐露心声、寻找支持。当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时,他更希望父母能够站在他的立场去理解他、倾听他,而不是忽略他、否定他。

提升孩子情商的5个关键步骤:

第一步,觉察到孩子的情绪。

当孩子突然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时,或许就是在提醒我们,他碰到了一些问题。这时候,就需要我们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位置,用他们的眼睛来观察世界,并准确判断这些举动背后隐藏的真实情绪。

第二步把情绪化的瞬间当作建立信任、提供指导的好机会。

在察觉到孩子的情绪波动后,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去处理这些情绪,而不是等到它进一步升级再匆忙补救。比如,当孩子对打针感到紧张时,你最好立刻对这种情绪进行管理,而不要等他在医院大哭大闹才开始有所行动。

至于把握时机,是指情绪管理训练要在平静或无干扰的情况下进行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正好赶时间,又或者身边有第三个人在场时,是不太适合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。相比之下,孩子睡觉前,以及双方一起做家务时,都是很好的谈心时间。

第三步感同身受地去倾听。

这里的倾听并不仅仅指的是用耳朵去听,更要用眼睛,用心。

比如,我们可以在与孩子的交流中,蹲下身子,专注地盯着他的眼睛,让他感受到你有把他的想法当回事,并愿意在这上面花时间。再比如,我们还可以用“映射法”重复自己听到的话,或是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。这样做,可以让孩子知道,你在很认真地倾听,并且认可他的情绪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招也很管用,那就是用类似“我小时候也……”这样的句式来拉近自己与孩子的心理距离,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情绪。

第四步帮助孩子表达情绪。

很多时候,孩子根本不知道应该如何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,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出手,帮助孩子为他的情绪贴上标签了。

不要小瞧这种命名情绪的方式,根据相关的研究发现,这种给情绪贴标签的行为,不仅对孩子大脑神经系统有着明显的安抚作用,还能帮助孩子更快地从不愉快的情况中恢复心情。

第五步:划定界限,解决问题。

首先,帮助孩子为一些不良行为划定界限,并告诉他情绪虽然没有错,但是有些行为是不正当的。

举个例子,当孩子因为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抢走,用打人、摔玩具等行为来表达愤怒时,我们就可以对他说:“你很生气,因为你的玩具被抢走了。如果换做我,我也会生气,但是你动手打人就不对了。你还能想到别的解决方法吗?”

进一步引导孩子去认识自己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,并且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。在引导孩子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时,家长最好能忍住自己想要帮忙的冲动,把主动权交给孩子。

比如,你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或表演游戏等方式,来演示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决途径。又或者是陪他一起头脑风暴,尽可能多地想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法。

接着,你可以鼓励孩子逐一评估下每个方案的可行性。问他:“这个方法合理吗?”又或者是“别人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?”

最后,就是协助孩子选择出一个或多个可行的解决方案,并且付诸行动。

高情商培养的5个关键期,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建立起情感联结?

婴儿期。发展心理学家认为,当婴儿长到3个月时,他才第一次真正地看着父母,与他们对视,这个时候,正是家长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黄金时期。

这个时期,家长要采用的方法也非常简单,那就是试着像孩子一样,模仿他的表情和对话。

比如,当孩子吐舌头时,你可以也跟着吐舌头,而当他发出一些“啊啊”的叫声时,你也可以发出相似的声响来回应。但正如一些研究结果显示,尽管孩子是如此积极地和父母互动,但他也需要休息。因此,当我们看到孩子突然对自己爱答不理了,与其继续使出浑身解数来逗他,不如给他时间,让他安静一会。

必要的时候,你还可以尝试用轻音乐、摇篮曲或是轻轻拍打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恢复平静。

幼儿期,随着孩子的自我概念越来越明确,你可能常常会听到他说“不行!”、“这是我的!”、“我就想要!”这样的话。这时候,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最好办法,是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他一些简单但实在的选择权。比如,你可以在出门前问孩子:“你今天是想穿黑色的鞋还是白色的鞋?”而不是直接把你的选择放在他面前。

如此一来,不用你多费口舌,孩子就会十分配合地穿好鞋,和我们一起出门。因为,这鞋是他自己选择的,他感受到了自己做主的快乐。

幼童期,孩子最典型的特点之一便是喜欢幻想。但随之而来的,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还有一系列的恐惧和焦虑。这时候,建立情感联结的最好方式,是借助扮演游戏,来鼓励孩子继续探究情感,给他以安慰。

少年期在这一阶段,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是非常纯粹的,不是“黑”就是“白”,不是“对”就是“错”。因此,对成人世界的无礼和嘲讽就成了这个阶段孩子的典型行为之一。

首先,这个时期的孩子会开始嘲讽大人了,家长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把孩子的嘲讽太往心里去,因为这种表现对于8到12岁的孩子是非常正常的。其次,当孩子想要像同龄孩子那样穿衣打扮、说话做事时,可以试着肯定并接纳他的愿望,而不是忽视或否定他。最后,当你发现孩子开始不公平地对待别人时,不要去责骂、惩罚他,最好的做法就是,把孩子每次错误的行为当做一次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好时机,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分析事情是否正确,然后一起讨论再遇到这类事情该如何做。

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,家长扮演的角色也渐渐发生了转变。正如作家麦克尔·李维拉说的:“在孩子的青春期之前,你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着‘经理’的角色……当他遇到问题时,他第一个求助的人就是你。但到了青春期,所有这一切都不再适用了。没有接到任何通知,也未经过你的允许,你这个‘经理’被解雇了……如果你想在孩子的青春期乃至以后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,你就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,成为一个顾问,重新上岗。”

对于家长来说,要想在孩子的青春期中扮演好“顾问”这个新角色并不容易,但也并非不可能。对此,作者建议我们,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后,家长除了要接受角色上的转变外,还要做好两件事,一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和偶尔不满的权利,二是鼓励孩子做出自主决策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