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孩子,把你的手给我》解读

  当孩子哭闹不止、大发脾气,家长应该如何应对?
  哭闹、发脾气是孩子表达情绪和需求的一种方式,当孩子出现哭闹、发脾气时,我们在和孩子沟通前,一定先让孩子平静下来。因为很多时候,哭闹只是孩子情绪的表达。
  【案例】
  5岁的妮妮和隔壁姐姐玩得很开心,可当姐姐走了之后,她就开始大哭。这时候,很多家长都会说“姐姐以后还会来找你玩的”或者“姐姐要睡觉了,明天我再带你去找她玩”。
  这是错误的,这样粗暴地给出解决方法反而忽视了孩子“哭泣”——这个难过的情绪正在发生。
  面对因为姐姐离开而哭泣的妮妮,家长只要说:“宝宝,你这么喜欢姐姐,她刚走你就开始想她啦!现在姐姐一定也很想你。”
  这样说,家长既承认了孩子的情绪,让孩子知道家长允许她表达难过,又转移了孩子的情绪,让孩子从对“姐姐离开”事件的难过转化为想念,孩子才会慢慢停止哭闹。
  所以,当家长面对孩子哭闹不止,甚至大发脾气的时候,不要急于去给出解决办法,先理解孩子的心情,用温和的语气,有条理地说出孩子当下的情绪,再给出解决办法,这样孩子会更容易接受。
  有时候家长实在是生气,能不能冲孩子发火?
  答案是可以的。但在发火的时候,家长要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,掌握三个技巧。
  第一,明确自己发火的点在哪里,但一定不要翻旧账。第二,告诉自己,我们有权利生气,不必为此愧疚。第三,把发火的“火力”集中在事情本身,不能上升到孩子人格,不能通过这一件事,给孩子“贴标签”。
  在发火的时候,你可以说“这件事情让我很生气”,但千万不能说“你这个人让我很失望”。而且,特别需要家长注意的是,一定要注意发火的场合,如果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,请家长一定不要爆发情绪,否则再理智的言语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

  当孩子出现错误行为,家长应该如何引导?
  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面对孩子的错误,家长容易通过“恐吓”“贿赂”“许诺”“挖苦”进行引导,这都会导致不好的结果。
  【案例】
  齐齐把桌子上的玩具一个一个扔到了地上。
  恐吓型家长说:“如果你再把玩具扔到地上,我就揍你!”
  接下来,齐齐又狠狠扔掉了一个玩具,玩具摔碎了。
  贿赂型家长说:“如果你不再扔玩具,我就给你买一个小汽车。”
  结果齐齐这次虽然停止了,到了第二天又开始用扔玩具的方式来要挟家长买“小汽车”。
  许诺型家长说:“如果你不扔玩具,我周末就带你去游乐园。”
  齐齐停止了,但是周末下雨,游乐园没去成,齐齐就哭着喊着,再也不相信家长了。
  挖苦型家长说:“不让你扔玩具你没听到吗?你耳朵是不是坏掉了?”结果齐齐把桌子上的玩具全部推到了地上。
  面对齐齐“不断扔玩具”这个行为,四位家长的处理方式,没有一个起到正确引导的效果。
  恐吓挑起了孩子的反抗情绪;贿赂则让孩子觉得做一个正确的行为很难,必须要有奖励才能做到,并变相告诉孩子明知故犯的行为可以带来好处;许诺会让孩子无法接受意外状况的发生,并在亲子关系里造成信任危机;挖苦则刺激孩子以更顽劣的形式报复家长的讽刺,严重的,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,让孩子对自己产生怀疑。
  在这个案例中,面对齐齐的情况,正确的做法是——拿走齐齐所有的玩具,并对齐齐说:“玩具不应该被扔到地上。玩具是用来玩耍的,如果你不想玩了,可以放在抽屉里。”
  所以,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,家长首先应该制止这个行为,然后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行为,只有这样,家长才能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。
  当然,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,还需要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的评判和引导。当家长的期望和孩子收到的信息不一致的时候,势必会引起进一步的冲突。这就需要家长们正确判断孩子的行为目的。
  孩子的行为根据目的可以分为三种:
  第一种:家长希望并认可的行为。面对孩子做出的好的事情,家长要重点夸赞孩子的行为。比如,孩子帮你到楼下拿了快递,比起“你真棒!”这样对孩子自身笼统的夸赞,说一句“你帮助妈妈拿到了快递,这真是帮我省了好多时间”,更能帮孩子强调行为的正确性,并建立起正确行为的概念。
  第二种:家长不认可,但是因为一些特殊因素可以接受的行为。特殊因素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:1.孩子第一次接触导致的错误。比如第一次独自坐公交车,孩子丢失了钱包。在这种情况下,孩子因为第一次自己坐公交而紧张,导致了错误的发生。我们需要允许孩子这样的尝试,并温和地给出建议。2.孩子在困难时期造成的错误,。比如孩子的宠物去世了,哭闹着不愿意去下午的美术课。这时候,家长要理解孩子此刻的处境,允许这一次“请假”的产生,而不是用大道理逼迫孩子为“上美术课”这样正确的行为做出让步。
  第三种:家长无论如何都要禁止的行为。比如偷东西、打人这样原则性的问题,是绝对应该禁止的。禁止的时候,要注意以下三方面:
  1.禁止的时候,神情要坚定而严肃,语言表达要清楚,不能大吼大叫。接下来,在家长禁止的话语里,要向孩子说明什么行为是坚决不允许的,什么代替行为是允许的。
  2.禁止的时候,语言逻辑要有技巧。
  书中分享的技巧共有四个步骤:
  第一步,在家长说出禁止语言之前,先承认孩子的愿望。比方说:“我知道你今天晚上很想和朋友出去玩。”
  第二步,明确指出对具体行为的限制。比方说:“但是,不允许在外面过夜。”
  第三步,给出可以允许的范围。比方说:“如果你在晚上八点半之前回来,是可以的。”
  第四步,在孩子发脾气之前,说出这些禁止条令可能会引起的不满,并表示理解。比方说:“我知道这样的规矩让你不舒服,但是很抱歉。”
  3.禁止的时候,家长要注意自己的心态和用词,避免主观判断,尽量用客观词汇去阐述。

  二胎家庭孩子争执不断,家长应该如何处理?
  当家庭里出现第二个孩子,养育的难度可不是1+1等于2那么简单。很多家长反映,在亲子关系之外,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成了家长们最头疼的问题之一。
  这时候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开心地接受新成员的加入,而是要切身理解孩子在“竞争关系”里的被威胁感。
  针对即将迎来二胎的家庭,在向老大介绍新生儿的时候,只需要告诉孩子“我们家又多了一个小宝宝”,就够了。与此同时,家长还要告诉孩子即将到来的改变:“这个宝宝会带来很多好玩的事情,也会带来很多麻烦的事情,我必须要给他喂奶、换尿布,有时候甚至没办法陪你玩,当你觉得妈妈忽略了你,你一定要告诉妈妈。”
  这样的想法从家长嘴里说出来,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理解,在对老二产生厌恶的时候,他们能毫无顾忌地告诉自己的家长,从而降低对新生儿的伤害。
  而针对已经发现老大欺负老二的家长,要分3个步骤来缓解老大的情绪。第一,家长要把老大内心的情绪说出来:“你不希望妈妈总是照顾他,你很生他的气。”第二,家长要告诉老大:“我给你的爱是唯一的,谁也抢不走。”第三,家长制止老大欺负老二的行为,并说:“妈妈知道你很生气,但是妈妈不允许你伤害他,以后你再觉得自己被忽略的时候,一定要来告诉妈妈。”
 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对两个孩子一碗水端平就不会产生矛盾了,可是,正如两个妻子没有办法分享一个丈夫,很多家长试图平等对待两个孩子,结果两个孩子都不满意。
  在这种情况下,家长需要在陪伴一个孩子的时候,全身心投入,把所有爱和关注点都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,不要谈论和担心另外一个孩子。只有这样才能给每个孩子带来安全感,让他们不再为抢夺家长的关注而争执。

  结语
  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小麻烦,当孩子在哭闹或者发脾气的时候,家长们要做的是说出孩子的情绪,而不是说教和批评,只有安抚好孩子的情绪,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。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,家长可以发火,但是发火要讲求方法和场合,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。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,对感受要宽容,对行为要严格,在体谅孩子情绪的同时,坚持好自己的原则。家有二宝的家长,既要放弃“一视同仁”的教育方式,也不要强迫老大做出让步,沟通是解决问题的前提,把老大的顾虑说出来,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唯一的爱。


评论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